爱鑫(化名)今年大二,是四川一所“211”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去年以来,他在留学中介的推荐下,花7万元“买”了两次实习。
第一次是一家头部券商的线上实习岗位。在实习期间,爱鑫就隐约觉得这似乎不是一个“正经”的实习。“根本没有这个项目,所有的任务也都是“导师”一个人让我完成,确实是一些非常浅显的工作内容,做出来的东西最后也没有实际的用处。”爱鑫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实习期间他只与这位“导师”保持着为数不多的单线联系,实习结束也没有拿到官方盖章的实习证明,唯一能证明他在那里实习过的只有一封用带有公司后缀的邮箱发出的邮件,里面附有“导师”签名的推荐信。
不过,记者从这家公司的官网上查询到了一则公告:公司不与任何机构合作开展付费培训、付费实习或付费内推等相关活动。所以,爱鑫的这段付费实习经历,毫无疑问就是假实习。
爱鑫的第二段实习走了公司的人事流程,但价格也比第一段实习贵了一万元。记者与一些付费实习中介交流后发现,他们确实可以提供企业真实招聘的实习岗位,只不过标价更高。
那么,这些岗位是如何作为商品被交易的?“付费实习”的市场需求又是如何形成的?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